官方网站

马明鉴道长讲经说法之——孝经 下

来源: 作者: 时间:2021-06-03

广至德章第十三

【原文】子曰:“君子之教以孝也,非室至而日见也。教以孝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。教以悌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。教以臣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。《诗》云:恺悌君子,民之父母。非至德,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?”

【解读】<br>孔子说∶“君子推行孝道,并非是亲自到人家里去讲,也不是每天见面去教导。君子教人行孝道,就是让天下为人子的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,也就等于敬天下之父母了。君子以悌教育百姓,就是使天下做兄弟的懂得做兄弟的责任,那就等于敬天下的兄弟了。把怎么做好一个下属的道理教给他人,就等于敬天下的君长了。一个君子拥有和平快乐、平易近人的态度,这样他就能像民众的父母一样,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,是没有办法顺应民心的。

广扬名章第十四

【原文】子曰:“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。事兄悌,故顺可移于长。居家理,故治可移于官。是以行成于内,而名立于后世矣。”

【解读】孔子说∶“一个君子能孝敬双亲,必须有爱敬之诚,以爱敬之诚用于领导就是忠心;对于兄弟必须尊敬和悦,以尊敬和悦的态度移于侍长,必定能顺于长官。日常居家,必定能把家料理的井井有条,他对治世之道必定很有办法,如果用于处理公务,必能办理的头头是道。所以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,由内及外,为国家办事不但做官能声誉显耀,而且忠孝之名将永传于后世。”

谏诤章第十五

【原文】曾子曰:“若夫慈爱恭敬,安亲扬名,则闻命矣。敢问子从父之令,可谓孝乎?”子曰:“是何言与?是何言与?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,虽无道不失其天下。诸侯有争臣五人,虽无道不失其国。大夫有争臣三人,虽无道不失其家。士有争友,则身不离于令名。父有争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。故当不义,则天不可以不争于父,臣不可以不争于君,故当不义则争之,从父之令,又焉得为孝乎?”

【解读】为臣、为子不可不谏诤君亲。当父母或领导有错时就应该去争论,以免陷领导双亲于不义。每一个家庭的兴旺,必出敢于谏诤的子女;每一个国家的兴旺,必须有几个敢于谏诤的部属。所以为臣、为子见到领导或父母做了不应该做的事,必须去立即谏诤。比如为人子的不管父亲的命令是否合宜,一味听从,一旦错了势必陷父母于不义,这又怎么算孝呢。为人下属的,领导错了不去建议,一旦错了势必陷集体于大的灾难当中,这样又怎么能算忠呢,所以诤谏是必需的。

感应章第十六

【原文】子曰:“昔者明王事父孝,故事天明;事母孝,故事地察;长幼顺,故上下治。天地明察,神明彰矣。故虽天子必有尊也,言有父也,必有先也。言有兄也,宗庙致敬,不忘亲也。修身慎行,恐辱先也。宗庙致敬,鬼神着矣。孝悌之至,通于神明,光于四海,无所不通。《诗》云:自西自东,自南自北,无思不服。”

【解读】这章的意思是孝悌之道可以感人、可以感动天地神明。即:可天人合一,故以天为父,地为母。人为父母所生,即天地所生,所以说有感皆应。上古圣明的君主对于天地父母,是同样看待的。如事父孝,就效法天的光明。事母孝,就效法地的明察。推孝至悌,宗族长幼,都顺于礼,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百姓,都被感化而能自治。照这样的一切顺序,人道已经做好了,人君如能效法天明,那天时自顺,效法地察,那地道自审,这样以来,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。天子的地位是崇高的,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,这就是因为还有父亲的缘故。天子是全民的领袖,谁还能先于他呢?那是因为还有兄长的缘故。照这样的关系看来,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,还要尊其父。不但不自以为先,还要先其兄。由是伯、叔、兄、弟,都是祖先的后代。必能推其爱敬之心,以礼对待。并追及其祖先,设立宗庙祭祀,以致其爱敬之诚,这是孝的推广,不忘亲族之意,对于祖先,也算尽其爱敬之诚。但是自身的行为,稍有差错,就要辱及祖先。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,谨慎其作事之行为,而不敢有一点疏忽,恐怕万一有了差错,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。至于本身道德无缺,人格高尚,到了宗庙致敬祖先,那祖先都是高兴的来享受。

事君章第十七

【原文】子曰:君子之事上也。进思尽忠,退思补过,将顺其美,匡救其德,故上下能相亲也。《诗》云:心乎爱矣,遐不谓矣,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。

【解读】君子奉事君王在朝之时,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;退官居家之时,要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。对于君王的优点,要顺应发扬;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,要匡正补救,所以君臣之间才能够相互亲敬。

丧亲章第十八

【原文】子曰:孝子之丧亲也,哭不哀,礼无容,言不文,服美不安,闻乐不乐,食旨不甘,此哀戚之情也。三日而食,教民无以死伤生,毁不灭性,此圣人之政也。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。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,陈其口簋而哀戚之。擗踊哭泣,哀以送之,卜其宅兆,而安措之。为之宗庙,以鬼享之。春秋祭祀,以时思之。生事爱敬,死事哀戚,生民之本尽矣,死生之义备矣,孝子之事亲终矣。

解读】<br>孝子丧失了父母亲,要哭得声嘶力竭,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,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,穿上华美的衣服就感到不安,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,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,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。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,在他们去世后,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,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。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,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。